福建省第三届文明校园创建材料
笔尖记录成长,脚步丈量远方。“井冈情·中国梦”栏目持续聚焦湄园学子在井冈山的实践足迹,记录他们以青春之姿探寻红色基因、以专业之力服务基层社会的生动故事。在这里,你将看到湄园青年如何用行动诠释信仰,以实践点亮梦想,在红色沃土上书写新时代的青春篇章!
8月7日至8日,“湄语青声π”宣讲实践团追寻的脚步不曾停歇。他们循着革命先辈的足迹,穿行于烽火遗迹之间,在沉浸式体验中追寻红色印记,用心传承革命精神。
烈士陵园:以敬畏之心缅怀英魂
7日清晨,全体成员整齐列队参加基地升旗仪式后,奔赴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我院陈凯同学高擎基地旗帜引领队伍。纪念堂前,松柏苍翠,似在守护烈士英灵。全体成员肃立默哀,思绪穿越岁月长河,向为革命牺牲的先烈致以最深敬意,许下传承先烈精神的庄重誓言。
陈婷老师深情讲述革命烈士故事。“印章”的故事震撼人心:曾宝华全家为守护苏维埃印章,酷刑下宁死不屈,最终牺牲;李耀琦、冯恩增等烈士也为护印献身。成员们热泪盈眶,深刻领悟到“信仰重于生命”的真谛,更明白今日和平乃先烈以热血和生命铸就。




大井旧址:触摸历史的温度
稍作休整,实践团开启大井之行。简玉群老师简述大井历史后,成员们踏入旧址参观。那留存的“残墙”,无声诉说着往昔烽烟。触摸着历史的痕迹,成员们仿佛能看到革命岁月里的苦难与抗争,理解“残墙”是革命精神“历久弥坚”的象征,如同接力棒,激励着后人赓续红色基因。


小井红军医院:感悟红医精神
随后,实践团走进小井红军医院。刘文强老师动情讲述了曾志同志坚守信仰、奉献革命的一生。置身其间,成员们仿佛看到先辈救治伤员的身影,深切体悟革命医护的赤诚奉献,更深知红医精神作为革命血脉的重要分支,当永续传承,于新时代奔涌不息。


午后,实践团与海南大学围绕课题开展了交流活动。海南大学的同学热情地向实践团成员赠送了校园文创明信片。这场跨校交流中,不同思维的碰撞让大家深刻认识到:传承红色文化,需要高校间加强合作、创新传播形式,唯有如此,才能让红色基因在互动中传递给更多青年学子,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8月8日上午,“湄语青声π”宣讲实践团以课题调研为核心,走进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围绕《“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沉浸式红色教学场域创新构建》展开深度实践。成员们聚焦井冈山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与场馆建设现状,通过问卷调研、实地考察、专业访谈等形式,探索红色文化传承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创新路径。
在博物馆5号厅——井冈山革命历史陈列馆,成员们认真观摩珍贵文物与史料,从“引兵井冈”到“星火燎原”,系统梳理井冈山斗争的历史脉络。展览中沉浸式的场景复原、多媒体互动装置等现代展陈技术,为课题研究提供了鲜活案例。成员们结合专业视角,重点记录场馆的空间布局、叙事逻辑与教育功能设计,思考如何将红色场馆的沉浸式体验迁移至高校思政教学场域。
调研环节中,实践团分组行动:一组成员在展厅内随机采访游客,发放问卷,收集大众对红色场馆教育功能的认知与建议;另一组成员则与博物馆周见美研究员进行专题访谈,围绕“红色资源数字化保护”“场馆与高校合作模式”等议题深入交流。周见美研究员分享道:“当代红色教育需要打破单向灌输,通过场景还原、角色扮演等互动形式,让青年在体验中感悟历史。”这一观点与团队课题高度契合,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宝贵参考。








日落时分,成员们来到火炬广场。巨型火炬雕塑“星火相传”矗立眼前,双手托举火炬的造型,象征着革命精神如星火般永续传递。成员们仰望雕塑,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深刻感悟井冈山革命精神,明白传承红色文化,就是守护这簇“星火”,让井冈山革命精神照亮新时代征程,指引成员们砥砺前行。


井冈山的红色脉络间,“湄语青声π”宣讲实践团的身影始终未曾远去。前路不止,步履愈坚!让我们期待这些青年学子在接下来的行程中,以更炽热的赤诚,继续探寻红色根脉,赓续不朽薪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