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
  • 主题教育

主题教育 丨惊艳!“穿”承罗裳薄衣 赴一场千年文化之地

发布者:团委发布时间:2023-11-23浏览次数:11

汉服节的由来:

汉服节,又叫汉服出行日,为纪念 2003 年汉服重现街头,每年1122是全国汉服出行日,并由此衍生出汉服节。20031122,身为电力工人的王天乐,穿着由薄绒深衣和茧绸外衣组成的汉服,在河南省会郑州市区的公园、广场、商场还有步行街漫步。他说:“这样做是希望以个人的微薄力量推广汉服,让大家重新接受这一传统服装。”他也被汉服爱好者称为“汉服第一人。”王乐天此举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响应,并在全国掀起了汉服复兴的浪潮。为纪念这个日子,人们将1122日定为“汉服出行日”。如今,热爱汉服的人遍布五湖四海,汉服这一传统服饰正走向全世界。

1119日下午13:30,由子衿汉服社指导老师李佩君、社长曾婉婷、副社郑巧辉、张清艺带队前往莆田市博物馆集合。

出行路线:市博物馆——状元阁——绶溪公园

进入市博物馆,迎面而来的是莆田传统文化。当人们穿起汉服走进博物馆,仿佛走进了历史,进入博物馆大厅,同袍们首先参观的是莆田历史文化陈列展厅,蒲阳拓荒、百姓入莆、壶兰雄邑、海丝重镇、文献名邦、闽中洪流6大主题,详细地介绍了莆田从古至今的农业、手工业、交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历史。接着到博物馆三楼是莆田民俗文化陈列展览,以多种生动的形式展示着莆田的人生礼仪、衣食住行、岁时节庆、耕作渔获、神祇信仰等习俗,有大屏投放的春节、元宵民俗活动录像,也有童声录播的莆田话版经典古籍,还有栩栩如生的铜像、蜡像场景等等。

志愿者的步伐带着我们走过了莆田的春夏秋冬、中外古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莆俗源于华夏,长于华夏,无论是灿若星火的圈灯、祭奠抗倭中罹难军民的白额春联,还是向海而生的妈祖文化,莆田当之无愧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重镇,也是传播中国故事的人文宝库。莆田是“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更多生动的素材案例。立足莆田文明的汇集地,我们得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也更明白自身肩负的国际传播使命之重。

紧接着跟随游行队伍进入绶溪公园前往状元阁。状元阁以北宋藏书楼太清楼为原型,参考结合了莆田现存的宋制建筑,采用钢硂结构和仿宋形式进行建设。状元阁主体为莆田传统建筑常用的砖红色,体现出莆田发展的“红火”。远远望去,状元阁标志性的官帽式屋顶,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古代莆田“状元之乡”的历史。

现在,随着网络上传播着汉服文化,越来越多汉服爱好者的出现,汉服出现了多样性,普遍性的特点。礼仪之大故称夏,服章之美谓之华。当我们穿着汉服游玩在状元阁与绶溪公园之间或许无法像古人一样置身其中,但我们可以学古人一般三五好友游玩溪边。

本次活动让更多人了解汉服,喜欢汉服,让各位同学们通过参观博物馆内展示的莆田地方发展史和特色民俗,切身体验具有深厚丰富内涵和别具风格的莆仙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同学们也加深了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纷纷表示弘扬传统文化精神是新时代大学生的担当和使命。活动结束后,子衿汉服社本次参与活动的成员与指导老师合影留念,安全回校。